第316章 人心_知否笑长歌
笔趣阁 > 知否笑长歌 > 第316章 人心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16章 人心

  “元若,你现走吧,我有些话要单独跟仲怀说。”李安说道。

  “二叔,子谦,那我就先走了。”齐衡拱手一礼,和不为上了马车。

  “仲怀,王通判之所以去禹州,是我跟他提议的。前两天他给我来信,请我去禹州一趟。既然你支持王通判的做法,不如陪我去禹州走一趟。”李安说道。

  李安受顾廷烨影响,决心去禹州一趟。

  当然了,他并不是一时上头。

  反正大宋不杀士大夫,不管是范仲淹改革,还是王安石变法,虽然都失败了,但是参与的人无非就是被贬罢了。

  最终无非就是被贬去偏远地方当官罢了。

  自己好歹是个穿越者,即便以后被贬,远离汴京这个地方,也不一定是坏事。

  而且如今的王安石还没有执拗到完全听不进人言的地步,未必没有成功的机会。

  有王安石在前面顶着,哪怕成功后,皇帝为了平息众怒,舍弃的也是王安石。

  自己完全没有什么好怕的。

  顾廷烨闻言一愣,惊讶道:“既然是你提议的,你为何刚刚一言不发?”

  “争论那些,即便赢了又能如何?”

  李安摇了摇头,苦笑道:“而且王通判在禹州所行之事,和我当初所想,有些背道而驰。算了,现在说这些没意义,你若是愿意陪我去,咱们就以游学的名义找庄学究请假,这几日就准备出发,到时候路上我再跟你详说。”

  “好,我随你去。”顾廷烨只是稍微犹豫一下,就答应了下来。

  他犹豫是想到了曼娘,这段时间每次出门,总有人在后面跟着他。

  顾廷烨发现后,故意把人引了出来,才知道跟踪他的都是顾家的护院。

  不用想,他也知道这些人肯定是他父亲派的。

  询问后也印证了他的猜想。

  不过他并没有从那些人口中问出什么有用的消息。

  顾廷烨猜测,父亲是不是派人去江州那边查过他这些年的事,知道了曼娘的存在。

  派人跟着他,就是为了查找曼娘的下落。

  他担心一旦自己离开汴京,曼娘被顾家找到。

  仔细一想,却又安心了下来。

  既然他爹一直让人盯着他,自己去禹州,也能转移视线。

  禹州离汴京不远,他去禹州,父亲那边肯定会以为他把人安置在禹州,如此一来,曼娘反而更安全。

  “那下午我们来学堂就去找庄学究请假。”李安说道。

  两人约定好,就各自回家了。

  李安回到家吃了饭后,便来到书房给王安石回了一封信,告诉他自己近日会去禹州。

  等墨汁干了,装入信封封好,让德生送去驿站。

  ……

  下午李安来到盛家学堂时,顾廷烨已经到了。

  见李安到来,顾廷烨给李安使了一个眼色,说道:“子谦,则诚也要同我们一去同游学。”

  李安闻言一怔,很快反应过来,应该是顾廷烨把去禹州的事告诉了盛长柏。

  不过这种事,也不好声张,于是他微微点头,笑道:“大家结伴而行,路途上倒也不无聊。既然如此,咱们去学究那申请一下吧。”

  一旁的齐衡嘴角动了动,神色有些黯然。

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。

  古代学子都很喜欢游学,像孔子周游列国,就是游学的一种。

  当然了,人家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。

  而学子们游学,是为了增长阅历。

  齐衡从小到大,从未离开过汴京,听闻几人要去游学,有些意动。

  不过他知道自己母亲不会答应,最终还是忍住了。

  李安他们并不知道齐衡的想法,三人结伴前去找了庄学究。

  庄学究闻言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,就答应了下来。

  其实在他看来,六个学生中,除了齐衡和盛长枫外,其余人并不需要游学。

  游学的目的是增长阅历,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。

  而李安几人在这方面都不缺,这一点从他们的文章中就能看出来。

  倒是齐衡因为出身的原因,文章虽然立意新颖、文笔华丽,却缺少筋骨。

  盛长枫则是公子气太重。

  不过李安三人都是心智坚定之人,既然有这个想法,他也不好阻止。

  而且如今距离会试还有段时间,出门游学沉淀一下,也不是什么坏事。

  得到庄学究的同意,三人下午也没留在学堂上课,商议了一下,约定好明日一早出发,就各自归家准备了起来。

  李安父母不在,自己就能做主。

  倒是顾廷烨和盛长柏都遇到了不小的阻力。

  顾偃开觉得顾廷烨在白鹿洞书院读了几年书,如今距离会试不足一年,安心备考即可,不愿意让他外出游学。

  但是顾廷烨本就因为母亲的事,对顾偃开有气,根本不听,父子二人闹得不欢而散。

  而盛纮和王大娘子也不赞同盛长柏外出游学。

  盛长柏拗不过父母,只能前去找李安和顾廷烨说明情况。

  对此李安和顾廷烨虽然觉得可惜,却也没什么办法。

  第二天一早,李安和顾廷烨便在扬州乘船,往禹州而去。

  ……

  禹州古称阳翟、钧州、颍川,距离开封只有三百里左右。

  三国时期,曹操麾下的顶级谋士,许多都是出自颖川书院。

  至今禹州依然存在颖川书院,只不过因为多年没有出现什么人才,在大宋并没有什么名气。

  第二天下午,客船在禹州码头停靠了下来。

  因为距离汴京不远,禹州倒也颇为繁华。

  进城后,李安和顾廷烨商量了一下,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,准备明日在去禹州通判衙门,拜访王安石。

  晚上,两人带着德生和石头,找了一家禹州很有名的酒楼,点好酒菜,在大厅角落的桌子坐了下来。

  因为是饭点,大厅中七成桌子都有客人,十分喧闹。

  不少人都在议论关于王安石被弹劾之事。

  大多都是在贬低王安石,少数有几个开口为王安石鸣不平,很快就会引的众人怒斥,最后只能灰溜溜的走了。

  看到这一幕,李安轻生道:“仲怀,你看到了吧。就连禹州人对王通判的政策不认同,好些都等着看他笑话呢。”

  “这是禹州最有名的酒楼,能来这里吃饭的,多是世家子弟,他们自然不认同。”顾廷烨反驳道。

  李安微微摇头,说道:“天下虽然平民子弟占多数,然而每次科举,金榜题名还是世家子弟占多数,这就代表了人心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